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五)

第九章 畏惧舆论
“如果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不能得到与他们有社会关系的人的赞同,尤其是与他们共同生活的人的赞同,那么很少有人能够快乐起来。”
"许多不必要的苦难就是由于对社会的无知而忍受的……"
“守旧的人所以对背弃传统怒不可遏,主要是因为他们将这种背弃视为对自己的非议。如果一个人和悦、友善到足以使极愚蠢的人都明白他的行为绝无指责他们的意思,那么很多有悖传统的事都会得到谅解。”
“人不分老少,一旦进入成年,自有选择的权利,必要时甚至有犯错误的权利。”
“人们尊重舆论应以避免挨饿与入狱为限,越过了这个界限,便是自愿对不必要的专制屈服,而且很可能会在各个方面干扰你的快乐。”
“……人应当自然,应当在不是明确反社会的范围内,遵从自己的天性。”
除非是内心足够坚强的人,否则在与自己不融洽的环境中生活的人必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社会非常广大,在一个地方受到批判的事物在其他地方可能会是司空见惯的甚至是受到推崇的。人要尽可能的找到与自身相融洽的环境。即使不能,也要对恶意的舆论泰然处之,当然不可过于极端。只要态度足够的和悦、友善,那么很多有悖于传统的事都会得到谅解。总之,人应当自然,在不是明确反社会的范围内保持自己的天性。若所处环境压抑自身天性的发展,则要尽可能的找到与自身相和谐的环境。

第十章 快乐还可能吗?

作为《快乐的原因》的首篇,罗素通过对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者的考察,对快乐的可能性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快乐的种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即能获得的,一种是受过较高等教育的人需耗费精神和努力才能获得的。

那种高档次的快乐只能被少数人所获得,而普通人只要他无须人们的赞赏也能在运用技巧方面得到满足,就可以获得快乐。因为这种快乐并非来源于他人的敬重,而是因为追求这项事物的本身就是快乐。拥有某项嗜好也具有相似的效果,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成为基本快乐的来源,而可能是逃避的一种方式。基本的快乐有赖于对人或物的真诚的、不求回报的、不附带责任感的善意的兴趣。

总的来说,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的广泛,让你对人或物的反应尽可能的友善。

第十一章 兴致

兴致是快乐的人所具有的最普遍、最显著的特征。有兴致的人,其生活更有色彩,于其生存环境也更适应。“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摆布的情况也就越少,因为他若失去一样,还可转到另一样上去。……我们切不可以为内向者的忧郁里面有何伟大之处。”“头脑是一部奇特的机器,它能把得到的材料用极惊人的方式联系起来,但若没有外界的材料就毫无能力……一个注意力向内的人找不到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而一个注意力向外的人,偶然反省自己的心灵时,会发现各种有趣味的成分都被剖开了,并重新配成美妙的或有启迪性的形式。”

然而兴趣也必须有所节制。“我们所有独立的嗜好和欲望都得适合于人生的一般机制。若要使它们成为快乐之源,就必须使它们与健康,与我们所爱之人的情感,与我们所处社会的关系并行不悖。”“如果一个人让一种欲望无限发展,而牺牲所有其他的欲望,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某种根深蒂固的痛苦,总在设法摆脱心中的阴影。”他们“所寻求的并非事物本身的乐趣,而是忘却。”“真正的兴致(不是实际上寻求忘却的那种),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除非它被不幸的境遇所破坏。……一个从未遇到过重大挫折的人总是对外界怀有某种自然的兴趣,而只要能保持这种兴趣,便会觉得人生快乐,除非他的自由受到过分的干涉。”而在文明社会里,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复杂的合作束缚了人们自发的冲动,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兴致所需要的是胜任必要工作以外的精力,而精力所需要的则是心理机制的运转自如。”

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四)

第六章 忌妒
“忌妒是民主的基础。”
“(忌妒者)他不在自己的所有中寻求快乐,却在别人的所有中寻求痛苦。”
“幸而人性中还有一种可以作为补偿的情感,那就是钦佩。凡希望增加人类快乐的人,都应希望增加钦佩,减少忌妒。”
忌妒是人类最普遍且根深蒂固的情感之一,它抑制了人享受当前简单快乐的能力。过于谦虚的人特别容易忌妒。忌妒可使社会趋于公平,但由忌妒获得的公平却并不可取,因为这会减少幸运者的快乐而又不能增加不幸运者的快乐。现代人的忌妒源于不满足,感到多少失去了人生的意义,知道某种优于自己的东西就在身旁,但却不知究竟在哪里,怎样去寻找。
第七章 犯罪意识
“……在成人生活不快乐的潜在心理原因当中,犯罪意识是最重要的一个。”
“……承认社会道德而又违背道德的人,一旦失去社会地位,便会极为苦闷,并且对这种不幸的恐惧或不幸发生时的痛苦,很容易使他认定他的行为有罪。”
“在一种合理的道德中,凡给他人(也包括自己)以快乐的,都应受到称赞,只要那快乐没有附带的痛苦给自己或他人。”
“当我们的意识被疲劳、疾病、酒精或其他因素削弱时,犯罪意识便特别占优势。一个人这时的感受(因酒精引起的除外)被认为是来自他的更高自我的启示。……在虚弱的时候,人们很难抗拒幼稚的建议,但没有理由认为这类建议优于成人在官能健全时的信念。相反,一个人精力充沛时用全部心智深思熟虑出来的信念,应当成为他任何时候都应相信的准则。”
“有理智的人会将自己不可取的行为看成是某些环境的产物,就像看别人的行为一样;避免的途径或者是通过更充分的认清这类行为的不可取,或者是通过在可能时避开促成这类行为的环境。”
“最无聊的莫过于自我封闭,最舒畅的莫过于对外的注意和努力。”
“但对于那些染上这种病(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理性在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染病也许是精神发展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我猜想,那些借助理性度过这一关的人,当比那些从未染病也从未受过治疗的人更高明些。”
“当思想最活跃,很少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才会感受到最强烈的欢乐。这确是快乐的最好的试金石之一。要靠麻醉才能获得的快乐是假的,是不能令人满足的。真正令人满足的快乐必须伴随着对我们各种官能的最充分的运用,以及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最充分的认识。”
在本章中,罗素着重讨论了他所认为的使成人生活不快乐的最重要的潜在心理原因,即犯罪意识。犯罪意识产生于幼年时受到的不合理的道德说教,它扎根于下意识中,当不能被摆脱时会对人的一生都产生影响。解决的方法是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摒弃不合理的信念,且不可任由自己受心境所左右,相信自己状态良好时理智所做的决定,提防精神虚弱时产生的幼稚的信念。必须深刻地思考和感受理智所发出的指示,因为它可设法阻止那些危害幸福的情感,而不会去减少美好情感的力量。只有利用理智获得对世界的充分认识,才能得到真正令人满足的快乐。
第八章 迫害狂
“迫害狂的病根在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
“……如果这些格言的真谛被充分理解,则足以防止迫害狂的出现。第一条是: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象的那么有益于他人。第二条是:不要过高估计你自己的价值。第三条是:不要期望他人能像你那样注意你。第四条是:不要以为多数人都在设法迫害你。”
“建立在自欺之上的满足是不稳定的,而真理无论是何等的令人不快,最好还是正视它,习惯它,并依照它去建立你的生活。”
罗素在本章中讨论的迫害狂是指那些对自己估计过高,以致在实际生活中自认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感谢和敬意而失望的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倾向,这也是不快乐的一个原因。解决的办法只有正视真正的自己,正确的评估自己的价值。

2013年6月22日星期六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三)

第三章 竞争
“我深信,成功只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为了得到这一部分而去牺牲其它部分,那代价就太高了。”
“如果一个人不事先懂得如何应对成功,那么成功的实现必会令他饱受烦闷的折磨。”
“被视为人生主体的竞争,太残酷,太执着,它使肌肉过于紧张,意志过于坚强,若作为人生的基础,很难持续一两代。……那种能够恢复疲劳的恬静的闲暇已变得令人生厌。……医治的办法是,遵循保持生活平衡的观念,不拒绝健全而恬静的享受。”

通常中产阶级所说的“人生的斗争”并非生存斗争,而只是成功的斗争。成功只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若将其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则会得不偿失。

第四章 厌烦与兴奋
“厌烦的本质是渴望发生事情,并不非得是愉快的事情,只要那事情能使厌烦者感到这一天与那一天不同就行。总之,厌烦的反面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过分兴奋不但损害健康,而且会使快感变得迟钝,亢奋代替了感官上的极大满足,聪明代替了智慧,粗俗的奇举代替了美。”
“忍受厌烦的能力对于快乐的人生至关重要,是应该教给青年的许多东西之一。”
“所有伟大的著作都含有枯燥的部分,所有伟大的人生都含有乏味的努力。”
“宁静的生活是伟大的特征,而他们的快乐也决不是外人以为刺激的那种。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劳动,其专注与艰苦的程度,使人没有余力去从事疯狂的娱乐……”
“刺激其实是一种麻醉剂,人们对于它的需求会越发强烈,并且身体在兴奋时的消极性也是违反本能的。”
“不能忍受烦闷的一代必将是无所作为的一代,他们过分脱离缓慢的自然过程,各种有生机的冲动就像瓶中的插花那样逐渐枯萎。”
“快乐的生活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静谧的生活,因为惟有在静谧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才能存在。”

厌烦是兴奋的反面,一切伟大的人物都要有平凡单调的人生部分,一切伟大的事物都有令人厌烦的部分。人必须要有忍耐烦闷的能力,才能享受静谧而快乐的生活。

第五章 疲劳
“一个聪明人只是在具有某种目的时才去思忖烦心事;在别的时候,他就想着别的事,若在夜里,他就什么都不想。”
“培养一个有条理的头脑,以便在适当的时间稳妥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在所有时间里都胡思乱想,这对于增加快乐和提高效率均具有惊人的作用。”
“优柔寡断最折磨人,也最于事无补。”
“一个能把自己的思想与希望集中在超越自我的事情上的人,必能在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获得某种安宁,而这是纯粹的自我主义者所办不到的。”
“情感上的疲倦所以折磨人,是因为它影响休息。一个人越疲劳,便越不能停止。”
“对付恐惧的正确方法是集中精力,理智而又镇静地思考恐惧,直到对它完全熟悉。”

现如今发达社会里最严重的一种疲劳乃是精神疲劳。解决的方法是培养有目的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优柔寡断,要专注于超越自我的事物。
恐惧也会产生疲劳,对付它的方法是集中精神专注于它,直到对它感到厌烦。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二)

第二章 拜伦式的不快乐

“聪明的人只要情势许可,是会感到快乐的,如果他发现对宇宙的思考一旦超过了某一极点就会使人痛苦,那么,他就会转而考虑别的问题。这就是我在本章所要说明的观点。”
“我本人并不认为郁郁寡欢有何高深的道理……我要说服读者相信,无论有何种论据,理性决不会阻碍快乐。”
“我本人就常有万事皆空的心境;我摆脱这种心境并非靠什么哲学,而是靠对于行动的迫切需要。……感到空虚是由于自然需要太容易满足的缘故。”

“……缺少你所向往的某些东西是快乐必不可少的要素。”
“假如我真能万寿无疆,人生的乐趣迟早要失去它的吸引力。惟其有限,人生的乐趣才永保其魅力。
我于生命之火旁取暖,
我愿在火熄前离去。”

“这种情感(指空虚)来自于自然需要的太容易满足。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对一定量的生存竞争较为适应,而在占有巨大的财富却不需付出任何努力时,在他的一切奇怪念头极易得到实现时,单是生活中这一努力的缺失就使他失去了幸福的一个根本要素。一个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往往会认为,愿望的满足并不能带来幸福。如果他有点哲学思辩的气质,他便会得出结论:人生的本质就是不幸,因为拥有了自己所要的一切的人并不幸福。他忘记了,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只注视着未来,认为今天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它将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有害的习惯。没有局部性的价值,也就没有所谓的整体性的价值。”

“克鲁奇先生同大多数文化人一样,为这种认为科学没有实现它的诺言的思想所困扰。他当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诺言是什么,但他似乎认为,达尔文、赫肯黎等人在60年前对科学的期望,至今没有实现。”

“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缺少正是痛苦之源。……禁欲主义者和早期的基督教徒相信,一个人可以单凭自己的意志,至少无需人的帮助,实现人生所能实现的尽善尽美;……所有的这些都属于独居哲学,即认定美好的东西可以在孤立的个人中实现……我认为,所有这类观点都是错误的……人有赖于合作……最高形式的爱情能够产生别的东西无法产生的价值,并且它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受怀疑主义影响的价值……”

在第二章中,罗素论述了“拜伦式的不幸”。即由于自然需要太过容易满足而感到空虚,“知道世上并无值得为之执着的东西”。罗素认为,要摆脱这种万事皆空的心境不能靠什么哲学思想,而要靠对于行动的迫切需要,而这是由于自然需求不能很容易满足才会产生的,因而缺少某些向往的事物(例如永恒的生命)才能保持人生的快乐与魅力。但罗素又强调了不能缺少爱情,因为“它的缺少正是痛苦之源”,并且“最高形式的爱情能够产生别的东西无法产生的价值”。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一)

幸福之路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罗素 B. Russell 著
吴默朗 金剑 译


“罗素相信: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一种错误的世界观;而幸福是人的一种权利,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东西。”

"When I am tempted to wish the human race wiped out by some passing comet, I think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of art; those two things seem to make our existence not wholly futile."

当我试图想象人类被某颗路过的彗星毁灭时,我就会想想科学和艺术;这两者使得我们的存在不至于是完全的失败。——罗素

 

罗素又来说话了(代前言) 徐志摩
“他以为只要有四个基本条件之存在,人生便是光明的。

第一是生命的乐趣——天然的幸福。
第二是友谊的情感。
第三是爱美与欣赏艺术的能力。
第四是爱纯粹的学问与知识。”
“……以为我们若然反抗工业主义,即是反对科学本体,这是错误的。科学无非是有系统的学术与思想,这如何可以排斥;至于反抗机械主义与提高精神生活,却又是一件事了。”
在前言里,徐志摩介绍了罗素关于合理的人生与完善社会的观点(四个基本条件)。罗素反对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机械主义,但并不反对科学本身。


第一章 什么使人不快乐?
大部分人,至少相当多的人,都时常地感到不幸,究其原因,按书中的解释,是“……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而前者是决定因素。罗素在本书中想要讨论的是一般人获得幸福的方法,“我的目的在于、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人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罗素认为,所有幸福所最终依赖的东西是“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罗素在年轻时仅仅因为“想多学一些数学”而放弃了自杀。而他认为在成长后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而“相反地,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这反倒有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从事心理分析,或者成为一个僧侣”。“……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它的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 ”

“我相信这种不快绝大部分是由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道德和错误的生活习惯的缘故,是它们破坏了人们对于一般事物的天然兴致与口胃。”
“我对生活的热爱正与年俱增。这部分是由于我已发现自己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并且逐渐得到了不少;部分是由于我已成功地抛弃了某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欲望……然而这主要还是由于我越发少想着自己。……我开始愈加注意外界的事物:世界的状况、各种知识,以及我所喜欢的个人。……对自己的关注决不会导致任何进步的活动。……对于那些过于自我专注以致无可救药者,外部的戒律是通往快乐的唯一途径。”
“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不值得赞美,并且别人也不会去赞美他。”

"如果一个人对这世界唯一所关心的只是这个世界应该对他表示崇敬,那么他往往不大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就算他达到了这个目标,他仍然不能获得完全的幸福,因为人类的本能永远不会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自恋者只不过是对自己加以人为的限制,正如一个为负罪感所压抑的人一样。"
““自大狂”不同于“自恋狂”,他追求的是权力而不是魅力,他希望令人畏惧而不是令人爱戴。许多疯子和多数历史伟人都属于这一类。……夸大狂,一般来说,不管是精神错乱的还是精神健全的,往往是由过份羞辱受屈所致。

"我相信,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

在第一章中,罗素阐述了本书的目的,即教普通人如何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幸福。通过对作者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指出了减少自我关注这一增加幸福感的途径。介绍了“犯罪狂”“自恋狂”“自大狂”三种最普遍的自我专注类型。

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越读者》读书笔记

钱理群序

网络正以新的形式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并终将把全观感的学习方式带回给人类。

洪兰序

如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增长见识,体味人生,那读小说并通过书中人物的视角来了解这世界,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朱光潜 《谈读书》

(无目的的广泛阅读)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我们可以画个门,开了门就回到家了。

不论自觉错过了多少机会,我们都可以随时画一道门户,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去。阅读就是这样。

作者提出的将阅读当做饮食的分类:

主食——生存需求的阅读

美食——思想需求的阅读

蔬果——工具需求的阅读

甜食——休闲需求的阅读

人类一直有一种越是方便,就越不想阅读的天性。归根结底,人只能珍惜靠自己努力而得来不易的事物。这恐怕也是“沉没成本”产生的原因。

借助文字的帮助,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 柏拉图 《斐德若篇》

在活版印刷出现的相当长时间后,当其技术发展成熟、相关的服务完善时,其真正的活力才表现出来,阅读的真正革命也才到来。同理,对于今天网络的发展而言,其完全代替纸质的阅读还有相当的路要走,但长期来看是值得期待的。

王云五 外语学习法:将外文译为中文,一星期左右重译回外文。语法有误照原文修正;遣词用字不如原文亦加以参考。

小说是三十万字写三十字。将简明的道理用众多塑造的人物、精心设置的场景,或曲折或有趣的故事情节来铺陈讲述。让人在不经意间深刻的感受。但读小说又不是读着三十万字就完了。有的时候,需要经历过人生的沧桑,才会对作者写作时的真正思想与情绪产生共鸣。

读诗,不需要理由。

将哲学作为阅读的基础,归纳的方法:

1. 找一感兴趣的主题

2. 找对此主题发过言的感兴趣的哲学家

3. 他关于这个主题的书

4. 读完全书,再进一步反复读

5. 影响他、它影响的人

6. 整理出这一主题的前后脉络

好的历史书,是小说、诗、哲学的综合体。

对历史的透视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什么事件和哪种活动有着永久的重要性。——罗素

利用零碎时间、挤出整块时间来阅读。

我们要先把自己的大脑组装成最强有力的CPU,才能善加利用各种便利的记忆工具。

永远不要去看那些打着折扣标签的书,它们不该是你迷恋的对象。

要定时清理藏书,淘汰掉不再读的书。对电子书也一样。要及时将不用之书清理掉,才能保持经典或重要书的突出位置。

不能错过每一本书后面的参考书目,那是作者给读者精心收集的主题馆藏。

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受敌(书读很多遍,每次只集中读一个主题的内容。最后对每个主题都很精通)。

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苏轼

经过自己亲手标记的书包含着自己的心灵与智慧,就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是绝不能借人的。

检查是否确切的知道作者说了什么:

1、体会到什么启发;

2、从这些启发接下来要追查什么;

3、能讲出哪里不懂;

4、能讲出不同意作者的哪些观点,作者哪里讲的不足。

这也与文献的阅读方法如出一辙。

讲的出来的意思是,不看笔记,就能自然而然的把这些事情简明扼要地讲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人于书有一见便晓者,天下之弃才也。……读书从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往往见人家子弟,一见便晓,多无成就。——李光地

想起丘成桐也曾说过,他最不喜欢聪明的学生。聪明的学生学什么一看就懂,就不肯下功夫。

主题阅读:好奇心是最重要的。

fashion,就是享受当代各行各业顶尖的人的创作成果。

阅读经典,就是享受过去时间里、各个知识领域里最顶尖的人物所留下来的思想结晶。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胡适

每个阅读的人都该读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它告诉我们阅读的终极方法。

开出第一条路之前,“博”只是散漫,“专”只是狭隘。无目的的阅读流于混乱,有目的的阅读流于狭窄。

开出了第一条路,有了自己的知识构架后,怎样寻找及淘汰一本书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你已经对整个的知识构架有了了解。可以驾轻就熟的搜寻,也可以毫不吝惜的舍弃。

在探索阅读的路上,最好有一个追赶的对象。

阅读的七道阶梯:根据柏拉图(会饮篇,柏拉图式的爱情)的理论,画出的由七道阶梯构成的阅读地图。

1、如何让自己更美好。

2、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

3、开始学习一切抽象的美好。

4、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

5、开始学习与自己相异行为的美好。

6、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的美好。

7、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由此,便可从下往上拾级而上。

在最后的审判的那天,那些伟大的征服者、律师和政治家前来接受他们的奖赏——王冠、桂冠或英名镌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万能的上帝看到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进时,他转过身来,不无歆羡地对彼得说:“瞧,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伍尔夫

2013年5月28日星期二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二)

从作者的讲述来看,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就是将所学语言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对抽象内容也试图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避免用母语进行翻译的步骤。学语言最适合的方法就是儿童学语言的方法:将语言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多采用肢体语言、图画等形象的方法辅助加深理解。作者提到,东亚学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对语言学习方法的认识默认是背诵,而背诵从当今语言学习研究发展的成果来看并不是有效的语言学习手段。即使有少数人通过背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他们成功的原因也非单纯的背诵,而是在背诵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对背诵内容进行了理解,在背诵的同时对背诵的场景进行了复现,归根结底还是建立了语言与实际场景的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