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四)

第六章 忌妒
“忌妒是民主的基础。”
“(忌妒者)他不在自己的所有中寻求快乐,却在别人的所有中寻求痛苦。”
“幸而人性中还有一种可以作为补偿的情感,那就是钦佩。凡希望增加人类快乐的人,都应希望增加钦佩,减少忌妒。”
忌妒是人类最普遍且根深蒂固的情感之一,它抑制了人享受当前简单快乐的能力。过于谦虚的人特别容易忌妒。忌妒可使社会趋于公平,但由忌妒获得的公平却并不可取,因为这会减少幸运者的快乐而又不能增加不幸运者的快乐。现代人的忌妒源于不满足,感到多少失去了人生的意义,知道某种优于自己的东西就在身旁,但却不知究竟在哪里,怎样去寻找。
第七章 犯罪意识
“……在成人生活不快乐的潜在心理原因当中,犯罪意识是最重要的一个。”
“……承认社会道德而又违背道德的人,一旦失去社会地位,便会极为苦闷,并且对这种不幸的恐惧或不幸发生时的痛苦,很容易使他认定他的行为有罪。”
“在一种合理的道德中,凡给他人(也包括自己)以快乐的,都应受到称赞,只要那快乐没有附带的痛苦给自己或他人。”
“当我们的意识被疲劳、疾病、酒精或其他因素削弱时,犯罪意识便特别占优势。一个人这时的感受(因酒精引起的除外)被认为是来自他的更高自我的启示。……在虚弱的时候,人们很难抗拒幼稚的建议,但没有理由认为这类建议优于成人在官能健全时的信念。相反,一个人精力充沛时用全部心智深思熟虑出来的信念,应当成为他任何时候都应相信的准则。”
“有理智的人会将自己不可取的行为看成是某些环境的产物,就像看别人的行为一样;避免的途径或者是通过更充分的认清这类行为的不可取,或者是通过在可能时避开促成这类行为的环境。”
“最无聊的莫过于自我封闭,最舒畅的莫过于对外的注意和努力。”
“但对于那些染上这种病(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理性在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染病也许是精神发展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我猜想,那些借助理性度过这一关的人,当比那些从未染病也从未受过治疗的人更高明些。”
“当思想最活跃,很少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才会感受到最强烈的欢乐。这确是快乐的最好的试金石之一。要靠麻醉才能获得的快乐是假的,是不能令人满足的。真正令人满足的快乐必须伴随着对我们各种官能的最充分的运用,以及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最充分的认识。”
在本章中,罗素着重讨论了他所认为的使成人生活不快乐的最重要的潜在心理原因,即犯罪意识。犯罪意识产生于幼年时受到的不合理的道德说教,它扎根于下意识中,当不能被摆脱时会对人的一生都产生影响。解决的方法是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摒弃不合理的信念,且不可任由自己受心境所左右,相信自己状态良好时理智所做的决定,提防精神虚弱时产生的幼稚的信念。必须深刻地思考和感受理智所发出的指示,因为它可设法阻止那些危害幸福的情感,而不会去减少美好情感的力量。只有利用理智获得对世界的充分认识,才能得到真正令人满足的快乐。
第八章 迫害狂
“迫害狂的病根在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
“……如果这些格言的真谛被充分理解,则足以防止迫害狂的出现。第一条是: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象的那么有益于他人。第二条是:不要过高估计你自己的价值。第三条是:不要期望他人能像你那样注意你。第四条是:不要以为多数人都在设法迫害你。”
“建立在自欺之上的满足是不稳定的,而真理无论是何等的令人不快,最好还是正视它,习惯它,并依照它去建立你的生活。”
罗素在本章中讨论的迫害狂是指那些对自己估计过高,以致在实际生活中自认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感谢和敬意而失望的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倾向,这也是不快乐的一个原因。解决的办法只有正视真正的自己,正确的评估自己的价值。

2013年6月22日星期六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三)

第三章 竞争
“我深信,成功只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为了得到这一部分而去牺牲其它部分,那代价就太高了。”
“如果一个人不事先懂得如何应对成功,那么成功的实现必会令他饱受烦闷的折磨。”
“被视为人生主体的竞争,太残酷,太执着,它使肌肉过于紧张,意志过于坚强,若作为人生的基础,很难持续一两代。……那种能够恢复疲劳的恬静的闲暇已变得令人生厌。……医治的办法是,遵循保持生活平衡的观念,不拒绝健全而恬静的享受。”

通常中产阶级所说的“人生的斗争”并非生存斗争,而只是成功的斗争。成功只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若将其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则会得不偿失。

第四章 厌烦与兴奋
“厌烦的本质是渴望发生事情,并不非得是愉快的事情,只要那事情能使厌烦者感到这一天与那一天不同就行。总之,厌烦的反面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过分兴奋不但损害健康,而且会使快感变得迟钝,亢奋代替了感官上的极大满足,聪明代替了智慧,粗俗的奇举代替了美。”
“忍受厌烦的能力对于快乐的人生至关重要,是应该教给青年的许多东西之一。”
“所有伟大的著作都含有枯燥的部分,所有伟大的人生都含有乏味的努力。”
“宁静的生活是伟大的特征,而他们的快乐也决不是外人以为刺激的那种。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劳动,其专注与艰苦的程度,使人没有余力去从事疯狂的娱乐……”
“刺激其实是一种麻醉剂,人们对于它的需求会越发强烈,并且身体在兴奋时的消极性也是违反本能的。”
“不能忍受烦闷的一代必将是无所作为的一代,他们过分脱离缓慢的自然过程,各种有生机的冲动就像瓶中的插花那样逐渐枯萎。”
“快乐的生活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静谧的生活,因为惟有在静谧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才能存在。”

厌烦是兴奋的反面,一切伟大的人物都要有平凡单调的人生部分,一切伟大的事物都有令人厌烦的部分。人必须要有忍耐烦闷的能力,才能享受静谧而快乐的生活。

第五章 疲劳
“一个聪明人只是在具有某种目的时才去思忖烦心事;在别的时候,他就想着别的事,若在夜里,他就什么都不想。”
“培养一个有条理的头脑,以便在适当的时间稳妥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在所有时间里都胡思乱想,这对于增加快乐和提高效率均具有惊人的作用。”
“优柔寡断最折磨人,也最于事无补。”
“一个能把自己的思想与希望集中在超越自我的事情上的人,必能在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获得某种安宁,而这是纯粹的自我主义者所办不到的。”
“情感上的疲倦所以折磨人,是因为它影响休息。一个人越疲劳,便越不能停止。”
“对付恐惧的正确方法是集中精力,理智而又镇静地思考恐惧,直到对它完全熟悉。”

现如今发达社会里最严重的一种疲劳乃是精神疲劳。解决的方法是培养有目的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优柔寡断,要专注于超越自我的事物。
恐惧也会产生疲劳,对付它的方法是集中精神专注于它,直到对它感到厌烦。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二)

第二章 拜伦式的不快乐

“聪明的人只要情势许可,是会感到快乐的,如果他发现对宇宙的思考一旦超过了某一极点就会使人痛苦,那么,他就会转而考虑别的问题。这就是我在本章所要说明的观点。”
“我本人并不认为郁郁寡欢有何高深的道理……我要说服读者相信,无论有何种论据,理性决不会阻碍快乐。”
“我本人就常有万事皆空的心境;我摆脱这种心境并非靠什么哲学,而是靠对于行动的迫切需要。……感到空虚是由于自然需要太容易满足的缘故。”

“……缺少你所向往的某些东西是快乐必不可少的要素。”
“假如我真能万寿无疆,人生的乐趣迟早要失去它的吸引力。惟其有限,人生的乐趣才永保其魅力。
我于生命之火旁取暖,
我愿在火熄前离去。”

“这种情感(指空虚)来自于自然需要的太容易满足。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对一定量的生存竞争较为适应,而在占有巨大的财富却不需付出任何努力时,在他的一切奇怪念头极易得到实现时,单是生活中这一努力的缺失就使他失去了幸福的一个根本要素。一个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往往会认为,愿望的满足并不能带来幸福。如果他有点哲学思辩的气质,他便会得出结论:人生的本质就是不幸,因为拥有了自己所要的一切的人并不幸福。他忘记了,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只注视着未来,认为今天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它将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有害的习惯。没有局部性的价值,也就没有所谓的整体性的价值。”

“克鲁奇先生同大多数文化人一样,为这种认为科学没有实现它的诺言的思想所困扰。他当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诺言是什么,但他似乎认为,达尔文、赫肯黎等人在60年前对科学的期望,至今没有实现。”

“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缺少正是痛苦之源。……禁欲主义者和早期的基督教徒相信,一个人可以单凭自己的意志,至少无需人的帮助,实现人生所能实现的尽善尽美;……所有的这些都属于独居哲学,即认定美好的东西可以在孤立的个人中实现……我认为,所有这类观点都是错误的……人有赖于合作……最高形式的爱情能够产生别的东西无法产生的价值,并且它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受怀疑主义影响的价值……”

在第二章中,罗素论述了“拜伦式的不幸”。即由于自然需要太过容易满足而感到空虚,“知道世上并无值得为之执着的东西”。罗素认为,要摆脱这种万事皆空的心境不能靠什么哲学思想,而要靠对于行动的迫切需要,而这是由于自然需求不能很容易满足才会产生的,因而缺少某些向往的事物(例如永恒的生命)才能保持人生的快乐与魅力。但罗素又强调了不能缺少爱情,因为“它的缺少正是痛苦之源”,并且“最高形式的爱情能够产生别的东西无法产生的价值”。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一)

幸福之路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罗素 B. Russell 著
吴默朗 金剑 译


“罗素相信: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一种错误的世界观;而幸福是人的一种权利,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东西。”

"When I am tempted to wish the human race wiped out by some passing comet, I think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of art; those two things seem to make our existence not wholly futile."

当我试图想象人类被某颗路过的彗星毁灭时,我就会想想科学和艺术;这两者使得我们的存在不至于是完全的失败。——罗素

 

罗素又来说话了(代前言) 徐志摩
“他以为只要有四个基本条件之存在,人生便是光明的。

第一是生命的乐趣——天然的幸福。
第二是友谊的情感。
第三是爱美与欣赏艺术的能力。
第四是爱纯粹的学问与知识。”
“……以为我们若然反抗工业主义,即是反对科学本体,这是错误的。科学无非是有系统的学术与思想,这如何可以排斥;至于反抗机械主义与提高精神生活,却又是一件事了。”
在前言里,徐志摩介绍了罗素关于合理的人生与完善社会的观点(四个基本条件)。罗素反对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机械主义,但并不反对科学本身。


第一章 什么使人不快乐?
大部分人,至少相当多的人,都时常地感到不幸,究其原因,按书中的解释,是“……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而前者是决定因素。罗素在本书中想要讨论的是一般人获得幸福的方法,“我的目的在于、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人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罗素认为,所有幸福所最终依赖的东西是“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罗素在年轻时仅仅因为“想多学一些数学”而放弃了自杀。而他认为在成长后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而“相反地,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这反倒有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从事心理分析,或者成为一个僧侣”。“……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它的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 ”

“我相信这种不快绝大部分是由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道德和错误的生活习惯的缘故,是它们破坏了人们对于一般事物的天然兴致与口胃。”
“我对生活的热爱正与年俱增。这部分是由于我已发现自己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并且逐渐得到了不少;部分是由于我已成功地抛弃了某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欲望……然而这主要还是由于我越发少想着自己。……我开始愈加注意外界的事物:世界的状况、各种知识,以及我所喜欢的个人。……对自己的关注决不会导致任何进步的活动。……对于那些过于自我专注以致无可救药者,外部的戒律是通往快乐的唯一途径。”
“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不值得赞美,并且别人也不会去赞美他。”

"如果一个人对这世界唯一所关心的只是这个世界应该对他表示崇敬,那么他往往不大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就算他达到了这个目标,他仍然不能获得完全的幸福,因为人类的本能永远不会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自恋者只不过是对自己加以人为的限制,正如一个为负罪感所压抑的人一样。"
““自大狂”不同于“自恋狂”,他追求的是权力而不是魅力,他希望令人畏惧而不是令人爱戴。许多疯子和多数历史伟人都属于这一类。……夸大狂,一般来说,不管是精神错乱的还是精神健全的,往往是由过份羞辱受屈所致。

"我相信,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

在第一章中,罗素阐述了本书的目的,即教普通人如何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幸福。通过对作者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指出了减少自我关注这一增加幸福感的途径。介绍了“犯罪狂”“自恋狂”“自大狂”三种最普遍的自我专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