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二)

第二章 拜伦式的不快乐

“聪明的人只要情势许可,是会感到快乐的,如果他发现对宇宙的思考一旦超过了某一极点就会使人痛苦,那么,他就会转而考虑别的问题。这就是我在本章所要说明的观点。”
“我本人并不认为郁郁寡欢有何高深的道理……我要说服读者相信,无论有何种论据,理性决不会阻碍快乐。”
“我本人就常有万事皆空的心境;我摆脱这种心境并非靠什么哲学,而是靠对于行动的迫切需要。……感到空虚是由于自然需要太容易满足的缘故。”

“……缺少你所向往的某些东西是快乐必不可少的要素。”
“假如我真能万寿无疆,人生的乐趣迟早要失去它的吸引力。惟其有限,人生的乐趣才永保其魅力。
我于生命之火旁取暖,
我愿在火熄前离去。”

“这种情感(指空虚)来自于自然需要的太容易满足。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对一定量的生存竞争较为适应,而在占有巨大的财富却不需付出任何努力时,在他的一切奇怪念头极易得到实现时,单是生活中这一努力的缺失就使他失去了幸福的一个根本要素。一个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往往会认为,愿望的满足并不能带来幸福。如果他有点哲学思辩的气质,他便会得出结论:人生的本质就是不幸,因为拥有了自己所要的一切的人并不幸福。他忘记了,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只注视着未来,认为今天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它将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有害的习惯。没有局部性的价值,也就没有所谓的整体性的价值。”

“克鲁奇先生同大多数文化人一样,为这种认为科学没有实现它的诺言的思想所困扰。他当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诺言是什么,但他似乎认为,达尔文、赫肯黎等人在60年前对科学的期望,至今没有实现。”

“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缺少正是痛苦之源。……禁欲主义者和早期的基督教徒相信,一个人可以单凭自己的意志,至少无需人的帮助,实现人生所能实现的尽善尽美;……所有的这些都属于独居哲学,即认定美好的东西可以在孤立的个人中实现……我认为,所有这类观点都是错误的……人有赖于合作……最高形式的爱情能够产生别的东西无法产生的价值,并且它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受怀疑主义影响的价值……”

在第二章中,罗素论述了“拜伦式的不幸”。即由于自然需要太过容易满足而感到空虚,“知道世上并无值得为之执着的东西”。罗素认为,要摆脱这种万事皆空的心境不能靠什么哲学思想,而要靠对于行动的迫切需要,而这是由于自然需求不能很容易满足才会产生的,因而缺少某些向往的事物(例如永恒的生命)才能保持人生的快乐与魅力。但罗素又强调了不能缺少爱情,因为“它的缺少正是痛苦之源”,并且“最高形式的爱情能够产生别的东西无法产生的价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