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5日星期日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一)

作者简介,引自维基百科: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洛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弗洛姆于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

爱的艺术 弗洛姆 著   孙依依 译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爱是需要知识,需要努力才能掌握的艺术,而不是一种只要运气好就能“堕入其中”的东西。但恐怕大部分人所相信的是后者——他们认为在爱的方面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

造成人们这种态度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这就使得问题变为了如何使自己变得可爱,如何使别人来爱,而不是学着如何去爱别人。

二是认为爱的问题是关于对象的问题,而不是关于身心能力的问题。即认为去爱并不困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去爱才困难。人类的爱情关系也遵循着互利交换的模式,恋爱双方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认为对方称我心意,才会恋爱上。

其三是人们常常把坠入情网的最初体验和置身于爱之中的持久体验混淆起来。“如果两个象我们大家现在这样素不相识的人,突然打破了把他们分隔开的那堵墙,感到亲近起来,合为一体了,这种合为一体的时刻乃是人生中最令人激动、最令人兴奋的体验之一。这对于那些一直处于封闭、孤立、没有爱的状态中的人来说尤其是妙不可言、惊喜莫名的。这种突如其来的亲近的奇迹如果又是与性的吸引和结合相联系或是由它们所引起的话,就更加容易发生。然而就其本性而言,这类爱是好景不长的。两个人之间愈是熟悉,他们之间的亲密愈是失去其神秘性,直至他们的对立、失望和彼此厌倦终于扼杀了残存在心中的那一点最初的兴奋。然而他们开始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强烈的迷恋,那种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

学习一门艺术,首先要了解其理论;再经过大量的实践后,理论认识与实践结果完全融合为直觉,才能称为精通。此外,要想成为这门艺术的大师,必须要对其全身心的热爱——必须认定世界上没有其它任何东西能比这门艺术更为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