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6日星期日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一)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这原是发表在天涯上的一篇长文,作者漏屋。读过之后确有醍醐灌顶之感,一些自己原本模糊的观念被其用常识性的语言描述了出来,尤其是对“语言的本质是声音思维”的论述感觉十分切中要害,解答了多年来的不少疑惑。

在语言学研究中,究竟是语言带动思维还是思维带动语言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有一点是争论双方所共同承认的,即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

语言的本质是声音思维,能熟练掌握语言的关键就是建立语言的声音形象与事物的联系,如若不能,则需要在听讲的过程中不断的翻译,将目标语言翻译为自己熟练的、能进行思维活动的语言,从而极大的降低了理解的速度,不能适应一般的交流对话。因而,在语言学研究中有一条基本共识,即能流利使用某门语言的前提条件是用此门语言进行思考。为达到此目的,进行语言学习的要点是“可理解性输入”,即在原有的水平上每次前进一点点,不要试图一次消化太多,也不要止步不前,逐步建立牢固的语言思维能力。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三)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 爱的实践

弗洛伊德认为,爱就其自身而言,是一种非理性的现象。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非理性的爱与作为成熟人格的表现的爱之间的区别。……作为理性现象的爱,作为成熟的最高实现的爱,对于弗洛伊德不是研究的课题,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

爱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冲突。大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是企图躲避真正的冲突。这些“冲突”只是关于一些细小的或表面的问题的不一致情况,而这些问题就其本质而言,是不易澄清或解决的。两个人之间的真正冲突不是破坏性的,真正的冲突不用掩盖或外射,而是在内心世界的深层上得以体验。它们使人头脑清醒,它们产生净化,通过这种净化,两个人都变得更有知识,更有力量。

必须学会集中精力做每一件事——听音乐、阅读书籍、与人谈话、观赏风景。这一刻正在从事的活动必须是唯一要紧的事,必须对此全神贯注。只要人的精力是集中的,正在做的是什么无关宏旨;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事情都取得了一个新的实在范围,因为它们吸引了人的全部注意力。

如果集中精力地行事,任何活动都使人更清醒(尽管自然的且是有益的疲劳会随之而来),而任何精力不集中的活动都使人昏昏欲睡,到夜晚却难以入眠。……精力集中,意味着完全生活在现在,生活在此时此地,当我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并不考虑下一件要做的事。

实现爱的主要条件是克服人的自恋。……与自恋相对立的是客观性;这是一种按照其现实面目,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的能力,是能够把客观的图景和由欲望恐惧所构成的图景区别开的能力。

客观地思维的能力就是理性;理性背后的情感态度是谦卑。只有从幼稚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梦中醒来,只有达到一种谦卑的态度,客观地思维和运用理性才有可能。就爱的艺术之实践的讨论而言,这意味着:爱依赖于相对的无自恋,它需要发展谦卑、客观性和理性。人的整个生命必须为此而努力。

理性信念是根植于人对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体验的一种确信。理性信念主要的不是信仰什么,而是我们的确信具有的肯定性和必然性。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不如说是一个充满人性的性格品质。

信念是任何有意义的友谊或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相信”另一个人意味着确信他的基本态度、他的人格核心、他的爱的可靠性和不变性。这不是指一个人不可以改变他的观点,而是指他的基本动力的始终如一;例如,他对生命和人的尊严的尊重构成他自身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会变化的。同样,我们也相信我们自己。我们意识到在我们的人格中,存在着一个自我、一个核心,它是不可改变的,不管环境变迁、观点和情感上的一定变化,他坚持通贯我们的生命。这个核心是“我”这个字背后的真实存在,我们对自己的实在的确信也正是建立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之上。……只有信任自己的人才会相信他人,因为只有他才能确信,他将一如既往,因此,他会在将来按照今天所期望的那样去感知和行动。……谈到爱的问题,就是要信任自己的爱;相信自己的爱具有在他人身上产生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的爱的可靠性。

相信他人的另一含义是指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潜在可能性。

信任他人的极点是信任人类。……在世俗领域,这一信念的最有力的表达是一百五十年来人道主义的政治和社会思想。象信任孩子一样,它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条件,人类的潜在可能性将有能力建造一个由平等、正义和爱的原则所支配的社会秩序。……象所有的理性信念一样,这不是一厢情愿的思想,而是建立在人类过去的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在每个人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建立在理性和爱的体验的基础上。

(理性信念)我们对这个思想怀有信念,因为它是我们自己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我们信任自己的、其他人的以及整个人类的潜在可能性,因为,而且只是因为我们具有自己的潜在可能性生长的现实,以及自己的理性和爱的力量的体验。理性信念的基础是生产性,我们怀有信念地生活,意味着生产性的生活。

信念需要勇气,也就是需要冒风险的能力和承受痛苦和失望的意愿。……爱和被爱,都需要勇气,需要有勇气去选择那些可以作为最高关注对象的价值,需要有勇气做出决断,把全部赌注押在这些价值上。

承担起生活中的困难、障碍和悲哀,把它们看作一种挑战,战胜它们将使我们更加强壮,而不要把它们看作不公正的惩罚,抱怨它们不该落在我们头上,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信念和勇气。

当你意识到害怕自已没有被爱时,实际上,真正的担忧——尽管常常是无意识的——却是对于去爱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去爱。爱意味着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把自己承诺出去,把自己完全地给予出去,希望着我们的爱将在所爱的人身上产生出爱。爱是一种信念的行为,任何少有信念的人,也很少会有爱。

从早到晚,始终保持思想和情感的主动活动,保持眼睛和耳朵的主动活动,避免内心的懒惰(不管这种懒惰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接受、藏在心里不说不做、或者干脆虚掷时光),做到这些,对于爱的艺术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爱的能力要求一种敏感、清醒、增强生命活力的状态,这种状态只能是在生活的其它许多领域内同样具有这种生产型和主动的倾向之结果。如果一个人在其它许多方面不是生产性的,那么,他在爱的方面也不会是生产性的。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二)

第二章 爱的理论

“人只能通过发展他的理性,通过找到一种新的和谐、一种人间的和谐而向前发展,而不能去追求那一去不复返的前人类的和谐。”

“当人降临世上,他便从一种确定的状态中被扔进一种不确定的、易变的和开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唯有过去是确定的,关于未来则只有死亡才是确定的。”

人类最深切的需要,是克服分离,脱离只身一人的牢狱。这个目的可以通过狂欢、与群体融合和创造性活动来实现。然而,在狂欢的聚合中所实现的联合是短暂的联合;凭借与群体一致所实现的联合是虚假的联合;在创造性活动中实现的联合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联合。全面的答案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在于实现与另一个人的融合,在于爱。

我们所说的爱,不是共生性融合,其消极形式是屈从共生性融合(即受虐狂),积极形式是统治(即施虐狂),是不完整的联合。成熟的爱与共生性融合恰成对照,它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

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分担”,而不是“迷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爱的主动性特征可用这样的表述来描述: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这种提高生命力和潜能的体验使我充满了欢乐。因为我作为流溢、消耗、活着的我而体验着我自身,因此是快乐的。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爱的基本因素: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长的主动关注。

幼儿的爱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成年人的爱则遵循着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则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母爱依其真正的本性是无条件的。母亲爱这新生的婴儿因为这是她的孩子,而并非因为孩子实现了任何特定的条件,或达到了任何特定的期望。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其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尽你的义务,因为你像我。

最后,一个成熟的人逐步达到这一点,他是他自己的母亲,也是他自己的父亲。他仿佛有一种母亲和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说:不端行为、甚至犯罪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失去我对你生活和幸福的希望。父亲的良知说:你做错了,你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重要的是如果要我喜欢你的话,你必须改变你的方式。成熟的人不受外在的母亲和父亲的形象的影响,而在内心建树起父母的形象。

爱主要地不是和具体的人相联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的取向……如果一个人爱的只是另一个人,而对其它的人漠不关心的话,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爱,而只是一种共生性的依恋,或是一种放大了的自我主义。

如果我真的爱一个人,那么我一定爱所有的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某个人说:“我爱你”,我一定能说:“在你身上我爱每一个人,通过你我爱这个世界,在你身上我也爱我自己。”

这种超越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其根源在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在于人类并不满足于只是扮演造物的角色,在于他不能接受自己只是从杯里掷出来的骰子而已。他需要作为创造者的感受,需要作为一个超越了被创造的被动地位的人的感受。实现这种创造的满足有许多方法;最自然也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母亲对她的创造物的关心和爱。在婴儿身上她超越了自己,对婴儿的爱给予她生命以内涵和意义。(男性却没有能力通过生育孩子而满足超越需求,这使得他们极力通过创造人造物和思想而超越自己。)

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这里体现出母爱和性爱的根本区别。在性爱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

人们常常看到“热恋”中的两个人是不会爱其它任何人的。事实上,他们的爱是一种两个人之间的自我主义;他们是互相认同的两个人。

爱某个人并不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允诺。

真正的爱是生产性的表示,它意味着关心、尊重、责任和认识。它不是为某人所爱的意义上的一种“情感”,而是为所爱的人的成长和幸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奋斗,它根植于自身的爱的能力中。

人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确定,根植于其爱的能力,也就是说,根植于关心、尊重、责任和认识。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产生爱,他也就爱他自己;如果他仅仅爱其他人,他就根本不能爱。

自私和自爱远不是同一的,它们实际上是对立的。

自私的人没有能力爱其它的人,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爱他们自己。

在所有的一神论体系、甚至在非神学的神秘主义体系中,都假定精神王国的真实性。这个王国超越于人之上,使人的精神能力和人对得救与新生的追求有意义、有效果。在非一神论体系中,没有任何存在于人之外或超越于人之上的精神王国。爱、理智和正义的王国之所以作为实在而存在,只是因为人在自己的演变过程中能够在自身中发展这些能力。以这种观点,除非人自己给予生命以意义,否则生命就没有意义;除非帮助了其他人,否则他就是完全孤独的。

2013年5月5日星期日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一)

作者简介,引自维基百科: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洛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弗洛姆于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

爱的艺术 弗洛姆 著   孙依依 译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爱是需要知识,需要努力才能掌握的艺术,而不是一种只要运气好就能“堕入其中”的东西。但恐怕大部分人所相信的是后者——他们认为在爱的方面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

造成人们这种态度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这就使得问题变为了如何使自己变得可爱,如何使别人来爱,而不是学着如何去爱别人。

二是认为爱的问题是关于对象的问题,而不是关于身心能力的问题。即认为去爱并不困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去爱才困难。人类的爱情关系也遵循着互利交换的模式,恋爱双方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认为对方称我心意,才会恋爱上。

其三是人们常常把坠入情网的最初体验和置身于爱之中的持久体验混淆起来。“如果两个象我们大家现在这样素不相识的人,突然打破了把他们分隔开的那堵墙,感到亲近起来,合为一体了,这种合为一体的时刻乃是人生中最令人激动、最令人兴奋的体验之一。这对于那些一直处于封闭、孤立、没有爱的状态中的人来说尤其是妙不可言、惊喜莫名的。这种突如其来的亲近的奇迹如果又是与性的吸引和结合相联系或是由它们所引起的话,就更加容易发生。然而就其本性而言,这类爱是好景不长的。两个人之间愈是熟悉,他们之间的亲密愈是失去其神秘性,直至他们的对立、失望和彼此厌倦终于扼杀了残存在心中的那一点最初的兴奋。然而他们开始并不知道这一切。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强烈的迷恋,那种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

学习一门艺术,首先要了解其理论;再经过大量的实践后,理论认识与实践结果完全融合为直觉,才能称为精通。此外,要想成为这门艺术的大师,必须要对其全身心的热爱——必须认定世界上没有其它任何东西能比这门艺术更为重要。

2013年4月7日星期日

《十二怒汉》人物简评

看过了朋友推荐的影片《十二怒汉》,确是一部精彩的影片,堪称伟大。电影的内容是一个陪审团12个人对一件谋杀案完整的讨论过程。片中除去开场和最后散会的部分,所有场景都是在一个讨论室内完成的。我对这种完全靠对话和演技支撑起来的影片总是怀有敬意的;来自不同阶级、职业的陪审团12人各具特色的性格在演员们精湛的演绎下被表现的非常鲜活,每个人都令人印象深刻。与此相类似的影片还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也相当值得一看。
 
在影片的开始,陪审团的12人被关在一间讨论室中,需要对一桩证据看似十分确凿的谋杀案进行讨论,给出陪审团意见(或是判决?片中提到他们的结论决定了被告的生死)。而这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毫无悬念的判决在8号陪审员的坚持下,演变成了接下来漫长的一个半小时讨论与争辩。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一个生活在贫民窟,长期受到父亲暴力对待的18岁男孩,被两名证人指认在一天午夜时与父亲发生争吵并行凶杀害了其父亲。开始时各种证据都高度不利于被告,而案件的细节和各种证据的疑点就在众人的讨论中被逐渐展现在观众眼前。对这部影片有太多可评价的地方,我只想说说对陪审团12个成员的看法。
 
1号陪审员,一所高中的球队教练,会议的主持人,负责主持会议并维持秩序。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表任何个人观点,因而也看不出他的想法。但他对整个讨论过程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正如影片的标题一样,“12 angry men”,讨论展开后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一种愤怒或焦躁不安的状态,在几次讨论可能出现僵局的情况下都是他力排众议,按照会议的流程完成了整个讨论。
 
2号陪审员,戴着眼镜,小小个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第一次参加这种陪审,是个善良的老好人,在讨论进行时还热心的给大家发喉糖吃。在主角(8号陪审员)开始对证据进行质疑时,他应该是有所怀疑的,但并没有马上追随主角对抗其他人的勇气。在讨论中途赞成被告无罪,促成了6比6平局的转折点。
 
3号陪审员,在影片中大多时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愤怒的中年人,总是咆哮着要判处被告有罪,是最后一个还坚持被告有罪的人。在他眼中此案证据确凿,恨不得亲手送被告上电椅,不理解其他人为什么会有质疑。实际上他的结论并不牢固,在讨论中只是不断的摆立场,认为证人证物证言都在明显不过。其实他自己的儿子未成年时就和他打了一架离家出走,这点影片很早就交代了,但直到最后才点明了这一点正是他如此坚持被告有罪的原因。正是有着这样痛苦的过去,和不愿承担自己错误责任的心理,才让他对儿子产生了深深的恨并投射到了被告身上吧,心理学上这似乎是被称为“移情”的现象。尽管如此,他仍然一直将儿子的照片带在身上。当他最后在其他11人的逼视下,咆哮着对照片中的儿子大喊是你毁掉了你自己的一生时,他应该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吧,所以才啜泣着说出了“无罪”,给了这场漫长的辩论一个了局,也给了自己对儿子爱恨交织的感情一个了结。
 
4号陪审员,戴着眼镜,头发稀疏的中年人,做股票分析的工作。自始至终都极为理性与冷静,并自信于自己的智商。比起3号,他才是认为被告有罪的一方中最难以说服的。他始终试图用理性与逻辑证明被告有罪,但在最后9号陪审员指出他(包括众人)都忽略了的一个关键细节后,他被说服了,同意被告无罪。他相信自己的智商和理性,在与主角等人的辩论中也始终冷静克制,以理服人,但却没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还是忽略了关键的细节。另外在最后10号陪审员发表阶级偏见言论时,其他人都纷纷离席背对以示抗议,只有他坐着听到了最后,并对10号说“闭嘴,然后再也不要说话了。”忍耐力非凡。
 
5号陪审员,在贫民窟中长大,对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讨论开始时很少发言,但后来也开始加入讨论,支持无罪的一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6号陪审员,普通上班族,正义感很强。在讨论最开始陷入僵局时还曾劝说8号他肯定错了,但在看到越来越多可疑之处时也倒戈向了无罪的一方,促成了平局的转折点。在3号对9号态度无礼时,他是第一个站出来警告3号的人。
 
7号陪审员,做销售的球迷,在主角刚开始质疑时是反对最激烈的,因为他买好了晚上的球票准备看球,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讨论到后来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局面成为6比6平局时他反而支持无罪一方,只是为了早点结束他认为无聊的讨论。他这种人只关心享乐与自己的利益,恐怕到最后也无法从这次讨论中得到什么启迪。
 
8号陪审员,影片主角,整个事件可以说是因他而起的。在一开始其他人都认为被告有罪时,是他发出了质疑,将讨论由本来预计5分钟就解决的事拖延了一个小时,而动机只是认为仅仅5分钟就决定了一个孩子的生死不可接受,必须要先谈一谈。其实在最一开始,他并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来质疑案件的证据,疑问都是一点一点的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被发现、被放大的。而正是他这种不能草菅人命的信念,促使他以非凡的勇气,从一开始的以1对11,到逐渐力争盟友,到最后完成了彻底的逆转。其实凶手是不是男孩,从展现出来的证据来看,仍然是存疑的。但这种“疑罪从无”的精神,却可能避免一个悲剧。
 
9号陪审员,一个瘦小而精神的老头,在众人中是第一个支持主角的。在刚开始时,主角以1对11,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只好提议进行一次投票,若除他以外所有人意见仍不变,那就按有罪处理。这时是9号陪审员在11人中投出了反对票,使得讨论得以进行下去。TED的一个演讲曾提到,对于一个事件的发起来说,第一个支持者非常重要,这标志着从无人追随到有人追随的质变。9号就在这里扮演了这个角色。在临近最后,也是他发现了所有人都忽略的一个问题,最终说服了4号。在影片最后,众人在雨过天晴后走出法院,9号与8号简单的握手、交换姓名,就彼此致意离去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莫过如此吧。
 
10号陪审员,怀有阶级偏见的老人。与3号一样,认为被告有罪而只是不停的给结论、摆立场,把推理过程都放到了背后。这种人只能在处于多数优势时强硬,在其弱势并需要摆明道理时显得不堪一击,最后发表的阶级偏见言论引来了所有人的厌恶,只能黯然退出。
 
11号陪审员,钟表匠,也是早期就开始支持主角的人之一。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他有两点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在7号从认为有罪到认为无罪的改变时被7号无所谓的态度所激怒,正义凛然的质问是不是在拿生命当儿戏,若认为有罪就要坚持下去,而7号在严厉的质问下也无言以对。二是在众人的争论逐渐向人身攻击演变时,他站出来提醒大家他们所担负的责任,提醒他们这样畅所欲言的民主形式正是他们国家强盛的原因。也为讨论的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号陪审员,一个开朗健谈的人,戴一副黑框眼镜。开始时给人的感觉和7号类似,也是对讨论浑不在意,还在讨论过程中在纸上画棋类游戏打发时间。但在最后质疑逐渐升级,局面渐渐明朗时也严肃起来,同意无罪的判断。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称得上伟大的影片;而全片所描述的讨论过程,也可看作是美国司法制度的一个样板吧。对这样一种怀抱信仰的司法制度,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常识的价值

这几天匆匆读完了梁文道的《常识》,感慨”常识“之不易识。其书是作者在2006-2008年间一些时评短文的合集。这段时期内国内外的各个焦点问题皆有论及,从汶川地震到泰国政变,从中国奥运倒巴以和谈,从”毒奶粉“等国人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到索尔仁尼琴逝世等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才关心的事件,作者都力求用简洁的论述、清晰的逻辑,以贴近普通人常识的角度进行解读。书名《常识》是向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所著的名著、美国建国的奠基文档之一的《常识》致敬。实际上作者在书中着力向读者说明的,在字里行间显著出来的”常识“,并非是人人皆知的显然的道理,而是作者确信在一个理想社会中,每个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是好的制度而不是某个好的人(圣明君主、伟大领袖)才能保证和谐有充满活力的社会,人人都要具有公民意识,要理性而又积极的发声以促进环境(各种意义上的)的改善。由于具有台湾、香港的教育背景,又与内地环境接触颇多,梁文道始终能够以较为广阔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除了对国内种种社会乱象及制度弊病加以批评外,对国际上的政治热点问题,尤其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进行了颇多指责。然而,作者还是指出美国仍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从奥巴马当选为第一任黑人总统时,美国人创造历史的自豪和落选的麦凯恩落落大方的败选演讲即可窥知一二。

无论如何,”常识“都是需要普及的。正如有人希望将谎言重复一千遍变成真理一样,真理也需要被不断的大声重复。那些我们相信的美好品德,只有成为社会公德才能实现其普适的价值;那些美好社会应该具有的公民行为规范,也只有成为社会共识时才能达成其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常识》的价值就是使其自身成为真正的”常识“,而要实现这个目的,仍是任重道远,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了。

从“无知的乐观”到“知情的乐观”

从“无知的乐观”到“知情的乐观” - kirkendall -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

Chris Dixon谈到创业公司是如何被不断的新ideas锁摧毁时,用一个Startup Transition Curve做了形象的说明:当你有了一个新idea时,你会处于”无知的乐观“阶段。新想法看起来很吸引人,而你却还不知道潜在的困难。随着你在这个idea上花费时间的增多,了解了更多的细节,并遇到了许多未曾预料到的困难之后,会进入“知情的悲观”的境地,它很可能会将你带入“危机”阶段,这时一切看起来都很糟糕,面临的问题似乎无法解决。这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进入“崩溃”阶段,要么解决困难,进入“知情的乐观”阶段。而往往在此时,会有其它新idea不断冒出,诱使你逃避眼前的困境,进入新的“无知的乐观”的阶段。如果对自己之前的idea没有足够的耐心,很可能就会卡在“无知的乐观”——“知情的悲观”——”无知的乐观“这一死循环上。好的企业家,就是能够从”知情的悲观“走到”知情的乐观“的人。对于做科研也有类似的道理:对于一个idea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全面检视它之前不要被新的idea所打扰,不要轻易的被展现出的困难吓倒,投入新idea的”无知的乐观“的怀抱。优秀的科研者,与优秀的企业家一样,都是能够从”知情的悲观“走到”知情的乐观“的人。